【系列报道之十一】建筑系:依托地域优势,培养特色建筑应用人才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0-01-04浏览次数:176

  建筑系组建于2008年11月,起步于2004年创办的建筑学专业,现有建筑学与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30人。年轻的建筑系自诞生之日起,在学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背景下,确定了“依托地域优势,坚持科学发展,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培养特色建筑应用人才”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特色专业,构筑实践平台,为面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抢抓市场机遇  确定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杜甫的理想今天正在变成现实。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最新统计,我国建筑业规模日益增大,1952年至2008年,建筑业总产值由57亿元增长到61144亿元,增长了1071倍。建筑业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99.5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3253万人,增长了近32倍。2008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071亿元,占全国GDP的5.68%。建筑企业海外承包业务已发展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签订合同额434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630亿美元,为国家创造了大量外汇。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从安徽省建筑业的现状来看,“十五”期间,安徽省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797亿元,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8.6%,成建制输出劳务人员累计达到300万人,实现建筑劳务收入超过200亿元,包括安徽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建筑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建筑企业招揽人才,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建筑学专业面临新的机遇。为抢抓这一市场机遇,满足建筑行业对建筑应用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2004年,我校创办了建筑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建筑、规划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为加快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根据学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需要,2008年11月,建筑学专业从数学系独立出来,组建了建筑系。目前,建筑系共开设有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它们都属于应用型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建筑行业培养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使命。
依托地域优势  打造特色专业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徽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又滋润万物、自成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鲜明地方特色,与山水相互映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其鲜明而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构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对于探索地域文化特征、保护地方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处身于徽派建筑的发源地,建筑系拥有培养建筑人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如何依托地域优势,从精妙绝伦的徽派建筑文化中吸取养分,将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之中,谋求专业发展的切入点,培养特色建筑应用人才,是建筑系在办学中苦苦思考的问题。
  目前全国设置建筑学专业的院校有200多所,且一大批院校办学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新建院系,建筑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论是在硬件、软件,还是在师资水平、社会影响等方面将长期处在劣势状态。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若以传统的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必将面临生存的严峻考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建筑系必须独辟蹊径,走特色发展之路,以特色吸引和占领就业市场,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才供求关系,最终实现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的战略性目标。
  为打造特色专业,真正实现培养特色建筑应用人才的办学目标,建筑系利用地域优势,以徽派建筑文化渗透教育教学改革,使其规律性地进入专业设计、教学及学生实践活动之中。在09培养方案中,将徽派建筑相关内容课程落实到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分别设置了“徽州明清建筑”、“徽州文化十二讲”等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相关课程,聘请安徽省古建筑园林专家、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程极悦作为客座教授,为建筑学本科生授课;不定时地邀请校内外徽学专家为建筑系学生作讲座;与此同时,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设有为期两周的古建筑测绘教学实习,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徽州古村落进行古建筑测绘,不仅使学生对建筑测绘技术与手段有所学习和实践,更使得学生自然融入徽派建筑的聚落规划、建筑形式、结构特点、基本构造以及“天人合一”的原生态建筑艺术氛围中。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古建抗震调研”列入学生综合素质学分;除此之外,建筑学专业的“素描写生”与“色彩写生”课程中,安排有为期数周的美术写生实习,师生们经常深入西递、宏村、瑶里、南屏等地,观摩学习徽派民居村落、园林水口、祠堂庙宇、“三雕”等经典建筑中的艺术理念。
  建筑系在利用地域优势,谋求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始见成效。2008年,由汪斌老师主持的《徽派建筑与课程教学》课题被列为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课题组已着手对徽州地区的现代建筑进行调研,寻找徽派建筑由传统走向现代,随时代变迁的内在联系,探索现代徽派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并以此指导课程建设与教学。2009年,由汪斌老师主持的《〈建筑学〉特色专业建设点》获批,建筑学被列为校级特色专业点;以学生认知实习和实践性教学为平台,开展徽派建筑文化专题调研,内容涵盖《黄山市屯溪黎阳老街整治与更新研究》、《南屏水口概念性建筑设计》、《徽州古桥历史考察与研究》等,第一期研究成果已获得科研处好评。正在筹建中的徽派建筑文化研究所则将为建筑系提供“利用地域优势,谋求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又一重要平台。
 
构筑实践平台 提高动手能力
  面向实践,强化动手能力,是建筑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为此,建筑系通过采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扩充实习基地;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千方百计为学生提供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面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普遍低下的矛盾,建筑系结合实际,积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其提高到30%以上。在09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与应用能力学分和综合素质学分,确定了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在内的完整的实习内容,将课堂由学校延伸到工地、企业,学生有了更多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是理工科专业培养人才应用能力和创新品质的必然要求。建筑系重视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2009年成立了土木建筑实验中心,下设土木工程、建筑模型、建筑物理3个实验室,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用于教学的实验仪器设备100余台(套),固定资产210万元。实验室可开设实验项目50个,实验项目开出率95%以上。本着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中心建立了一个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性验证试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研究性试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给学生提供深入生产实际,接受实践锻炼的实训机会,建筑系还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将实习基地建设作为打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主渠道。目前,建筑系已与浙江双马园林景观有限公司、上海三维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蚌埠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黄山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省内外13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共建协议,同时还与上海三维签订了教学实践、科研合作协议,建立起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习内容的15个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的基地,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构筑校外实践平台的同时,建筑系还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资源,依托校内企业天都园林绿化公司和总务处建立校内实践、实训阵地。如07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分成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材料管理、资料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5个小组,在相关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我校实验综合楼和高知楼建筑工地现场定期参观学习,从而提高其际项目实践率。
  在搭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平台的同时,建筑系还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系列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立体构成创意作品大赛、写生作品展、专业作业成果汇报展、毕业生的设计作品展等;积极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田野调查小分队赴安徽黟县南屏村进行调研,对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其动手能力得到不断加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年轻的建筑系刚刚踏上事业的起点,它所描绘的“利用地域优势,弘扬徽派建筑文化,培养特色建筑应用人才”的宏伟蓝图还未来得及全部展开,他们关于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美好设想还有待付诸于行动。我们相信,只要建筑系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走下去,假以时日,一定能在特色建筑应用人才的培养上谱写出壮丽的篇章。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