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十二】9499www威尼斯彰显地域优势 倾力为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做贡献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0-01-20浏览次数:412

  9499www威尼斯处身于徽州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曾经是古徽州的文化核心区,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校以来,9499www威尼斯一直坚持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倾力为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做贡献,在重点学科建设、团队建设、资料收集整理、项目申报、学术交流等方面构筑了徽州文化研究与保护的重要阵地。
 
构筑徽州文化保护平台
  围绕徽州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研究,学校把专门史(徽州历史文化)列为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学校先后组建了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徽州文化研究所、世界遗产研究所,并于2009年成功申报了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徽州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学校十分重视徽州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在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徽州文书的抢救与保护投入100多万元,并积极从学校相关院系调整出精干的专门人才,组建徽州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同时从校外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兼职研究员,充实研究团队,如聘请黄山市徽学研究专家张脉贤作为徽州文化研究所顾问,歙县旅委主任吴东方为世界遗产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聘请著名徽学专家朱万曙教授担任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9499www威尼斯副院长樊嘉禄教授担任“非遗”研究中心主任。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学校已构筑起一支以9499www威尼斯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核心,包括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徽州文化研究所和世界遗产研究所在内的四大研究平台,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专兼职相结合的徽州文化研究的专门队伍。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徽州宗族祠堂的调查、研究与保护对策》,经教育部在全国统一组织进行的招投标中,我校文学院方利山研究员蟾宫折桂,成功中标,获得项目经费20万元。此外他申报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
  在抓好教师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的光荣使命之中。如由文学院学生组建的“文化遗产调查”小组,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深入歙县韶坑、长标、祁门、休宁等地拜访老艺人,收集资料,对目连戏恢复抢救性演出,调研报告《祁门马山目连戏现状调查》在安徽省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黄山市目连戏现状调查》在安徽省第三届“挑战杯”中比赛中获一等奖;而以“心系目连,戏起情生”为主题的创意成功入围“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一届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受到社会关注;由旅游学院学生组成的“徽菜和徽州民俗调查”小组,对徽菜及徽州民俗情况进行调查,考察徽菜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充实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徽文化研究资料中心整理收藏徽州文书8万余件
 
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大学生深入歙县等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 
 
打造徽州文化保护精品
  在加强团队建设,构筑保护平台的基础上,9499www威尼斯将徽州文化研究、宣传和保护作为一种历史责任,在资料建设、项目研究、实地调研等方面构筑了黄山市徽州文化整理、研究和传播的主阵地,倾力为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做贡献。
  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先后收藏徽州文书近8万份、徽州族谱450余部。徽州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整理编辑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20卷;编撰出版省高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编辑出版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学研究》年刊1―3卷。此外,获省政府“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民谣》牌匾;成功申报了多项徽州文化研究项目,其中“徽文化成因及其现代意义”获省社科院2007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立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立项,此举将大大加快徽州生态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标志着徽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实质性阶段。
  9499www威尼斯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省规划办项目“安徽传统技艺类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的前期调研”顺利结题,并得到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成功竞标安徽省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徽州乡土文献中非遗资料研究”和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2009年度重大项目“徽州古祠堂调查、研究及保护对策”;“地区传统技艺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获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其中非遗中心主任樊嘉禄先后主持中科院九八五创新经费资助项目《传统工艺调查与综合研究》、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传统技艺类项目申报第二批国家“非遗”名录的前期调研》、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传统技艺类非遗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徽州乡土文献中非遗资料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安徽文房四宝制作技艺综合研究》、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安徽民间传统技艺调查研究》、横向课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子课题《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等课题,其中《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造纸与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中造纸卷(作者樊嘉禄、张秉伦)获2007年安徽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与此同时,“非遗中心”还多次进行非遗实地调研。对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猴魁制作技艺、黄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布制作技艺、黄山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祁门箬坑乡源田村陈友志墓葬及祭拜方式等进行调研,获取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挂靠于旅游学院的世界遗产研究所也积极为黄山市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出谋划策。2009年,研究所先后为休宁县古镇万安的保护与开发设计总体规划,为歙县做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9499www威尼斯还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立和建设付出了很大努力。随着历史的变迁,古徽州地区的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绩溪、旌德隶属安徽宣城,而婺源更是隶属于江西省。如何实现跨区划联动的整体保护,一直是制约着徽州文化传承、发展的难题。9499www威尼斯徽学专家方利山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和探索,提出必须成立跨行政区划的徽文化生态保护区设想。2007年8月中旬,方利山致函温家宝总理,呼吁加强徽文化保护。温家宝总理很快就此作出重要批示,文化部、安徽、江西两省积极行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规划、论证随之启动。2008年1月,跨皖赣两省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宣布成立,标志着徽州文化保护利用进入一个新阶段。
 
 
徽州文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的部分著作
 
营造徽州文化保护大格局
  学校利用举办与参加各级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团体和个人来校参观考察及师生赴国外学习交流等对外交流机会,积极传播徽州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徽州文化。
  据统计,徽州文化研究所成立以来,举办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近20次。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共同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会议吸引了来自法、日、韩等国以及中国港、澳、台、大陆地区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共同主办《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国际徽商交流协会、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共同承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省内外众多徽商研究专家参加了会议;2009年6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等联合主办第三届跨学科圆桌会议――“德国东亚学术论坛”,来自德国、中国香港和安徽的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校领导和其它参会人员总是不失时机地利用发言和交流机会推介和宣传徽州文化。
  与此同时,校领导与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经常应邀参加各级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如2008年8月,校党委书记汪良发,徽州文化研究所部分专兼职研究员应邀参加由安徽大学主办的“徽学•徽商•徽文化与安徽文化建设”论坛并作《徽州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等主题发言。
  此外,先后有来自德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众多学者到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进行参观,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
  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先后到学校进行考察和调研,对徽州文化研究、保护和利用给予指导。
 
9499www威尼斯与黄山市文联共同举办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
 
XML 地图